引用本文: 王晓盼, 吴敏, 陈笑天, 代秀松. 克氏针“摇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干双骨折.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 34(9): 1208-1210. doi: 10.7507/1002-1892.202001039 复制
尺桡骨双骨折是儿童创伤中常见骨折,目前闭合复位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成为其主流治疗方法,但如何有效实现闭合复位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点和难点。鉴于此,我科设计了一种克氏针“摇杆技术”,即通过将克氏针从桡骨头或尺骨头插入,作为摇杆控制骨折端的移动,从而辅助闭合复位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2016 年 11 月—2019 年 9 月,我们采用该方法治疗 12 例尺桡骨干双骨折患儿,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9 例,女 3 例;年龄 1~11 岁,平均 5 岁。均为单侧前臂尺桡骨干双骨折,左侧 9 例、右侧 3 例。受伤机制均为间接暴力损伤,其中高处摔伤 5 例,跌倒伤 7 例。所有患儿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受伤至入院时间 58 min~13 d,平均 6.6 d。
1.2 手术方法
入院后予以消肿、制动等处理,常规行前臂正侧位 X 线片检查,明确骨折移位方向,制定克氏针摇杆辅助复位计划。入院后 1~4 d 手术,平均 3.2 d。
患儿于静脉及吸入麻醉下取仰卧位,患肢外展于手术台上。C 臂 X 线机透视下,选择直径为髓腔最狭窄处直径 1/2~2/3 的钛弹性髓内钉并预弯。先于桡骨 Lister 结节桡侧、骺板近端 1~2 cm 处开口,然后顺着髓腔纵轴方向将钛弹性髓内钉打入至骨折端。选用 1 枚直径 2.5 mm 克氏针,从桡骨头桡背侧插入至近端髓腔,以此克氏针为摇杆,控制近端骨折的移动,结合牵引、折顶等手法辅助复位,复位满意后继续打入钛弹性髓内钉直至桡骨头下。剪断钉尾,埋于皮下。同样的方法完成尺骨钛弹性髓内钉植入,不同的是克氏针从尺骨头插入远端髓腔,以控制远端移位完成复位。见图1。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短臂石膏夹板固定 2~3 周,拆除石膏夹板后行肘关节及前臂主动功能锻炼,定期复查 X 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待骨折骨性愈合后拔除钛弹性髓内钉。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 30~65 min,平均 45 min;术中出血量 10~50 mL,平均 2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脂肪液化、切口皮缘坏死、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2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4~24 个月,平均 17 个月。所有患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8~14 周,平均 10 周。随访期间钉尾处皮肤无激惹、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根据 Flynn 评分标准评定,获优 10 例、良 2 例,优良率 100%。见图2。

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示尺桡骨约中远 1/3 骨折,伴侧方移位及成角畸形;c~g. 术中克氏针“摇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h、i. 术后 5 个月正侧位 X 线片;j、k. 术后 5 个月前臂旋转功能
3 讨论
钛弹性髓内钉作为儿童长骨的主要治疗方式[1],设计之初充分考虑了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骨折的自身特点,即儿童的骨膜明显较成人厚,骨折后的愈合能力及后期的改建、重塑修复能力较强。因此在行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时,应尽可能做到闭合复位,减少骨膜的切开及剥离,减少对骨折断端血供的破坏,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生物学环境[2]。另外,弹性髓内钉属于中央型内夹板固定,非加压性固定,骨折的复位及稳定性的维持一方面是弹性钉“三点”支撑的结果;另一方面要依靠骨骼周围软组织、肌肉及骨间膜的正常张力与平衡、骨折断端的切开和骨膜的剥离,极可能造成肌肉、骨间膜损伤,从而打破这种平衡,致使骨折移位,影响愈合[3-4]。因此,闭合复位在钛弹性髓内钉技术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尺桡骨的特殊解剖特点及致伤暴力的作用,使得如何实现闭合复位成为钛弹性髓内钉技术的难点及关键点。经皮撬拨技术比较常用[5-6],但对于移位明显的骨折很难找到支点撬拨,且撬拨容易导致断端骨质劈裂及血管神经损伤。本研究将克氏针从桡骨头或尺骨头插入髓腔,作为摇杆控制骨折端的移动,类似于摄影机的摇臂控制摄影机移动,我们称之为“摇杆技术”。本研究 12 例尺桡骨干双骨折患儿,通过克氏针“摇杆技术”均成功实施闭合复位。我们的体会是:① 本方法简便,能有效辅助闭合复位。② 更适用于尺桡骨双骨折中尺骨远 1/3 骨折,其次为桡骨近 1/3 骨折,由于骨折线更靠近尺骨头或桡骨头,克氏针插入髓腔后更容易控制短骨折段的移动。③ 更适用于年龄小、体型偏瘦患儿,此类患儿肌肉及骨间膜力量相对较弱,更容易控制骨折段的移动。④ 操纵原理是 C 臂 X 线机透视下,在脑海内形成需要移动骨折段的空间移位方向,然后以插入的克氏针为摇杆,反方向移动骨折段,一旦复位满意后立即将弹性钉打入骨折端。
作者贡献:王晓盼负责实验设计、手术实施、数据收集整理及论文撰写;吴敏负责手术实施及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做批评性审阅;陈笑天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代秀松负责数据收集整理。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课题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的统计分析及其报道。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BYYFY-2016KY19)。
尺桡骨双骨折是儿童创伤中常见骨折,目前闭合复位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成为其主流治疗方法,但如何有效实现闭合复位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点和难点。鉴于此,我科设计了一种克氏针“摇杆技术”,即通过将克氏针从桡骨头或尺骨头插入,作为摇杆控制骨折端的移动,从而辅助闭合复位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2016 年 11 月—2019 年 9 月,我们采用该方法治疗 12 例尺桡骨干双骨折患儿,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9 例,女 3 例;年龄 1~11 岁,平均 5 岁。均为单侧前臂尺桡骨干双骨折,左侧 9 例、右侧 3 例。受伤机制均为间接暴力损伤,其中高处摔伤 5 例,跌倒伤 7 例。所有患儿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受伤至入院时间 58 min~13 d,平均 6.6 d。
1.2 手术方法
入院后予以消肿、制动等处理,常规行前臂正侧位 X 线片检查,明确骨折移位方向,制定克氏针摇杆辅助复位计划。入院后 1~4 d 手术,平均 3.2 d。
患儿于静脉及吸入麻醉下取仰卧位,患肢外展于手术台上。C 臂 X 线机透视下,选择直径为髓腔最狭窄处直径 1/2~2/3 的钛弹性髓内钉并预弯。先于桡骨 Lister 结节桡侧、骺板近端 1~2 cm 处开口,然后顺着髓腔纵轴方向将钛弹性髓内钉打入至骨折端。选用 1 枚直径 2.5 mm 克氏针,从桡骨头桡背侧插入至近端髓腔,以此克氏针为摇杆,控制近端骨折的移动,结合牵引、折顶等手法辅助复位,复位满意后继续打入钛弹性髓内钉直至桡骨头下。剪断钉尾,埋于皮下。同样的方法完成尺骨钛弹性髓内钉植入,不同的是克氏针从尺骨头插入远端髓腔,以控制远端移位完成复位。见图1。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短臂石膏夹板固定 2~3 周,拆除石膏夹板后行肘关节及前臂主动功能锻炼,定期复查 X 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待骨折骨性愈合后拔除钛弹性髓内钉。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 30~65 min,平均 45 min;术中出血量 10~50 mL,平均 2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脂肪液化、切口皮缘坏死、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2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4~24 个月,平均 17 个月。所有患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8~14 周,平均 10 周。随访期间钉尾处皮肤无激惹、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根据 Flynn 评分标准评定,获优 10 例、良 2 例,优良率 100%。见图2。

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示尺桡骨约中远 1/3 骨折,伴侧方移位及成角畸形;c~g. 术中克氏针“摇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h、i. 术后 5 个月正侧位 X 线片;j、k. 术后 5 个月前臂旋转功能
3 讨论
钛弹性髓内钉作为儿童长骨的主要治疗方式[1],设计之初充分考虑了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骨折的自身特点,即儿童的骨膜明显较成人厚,骨折后的愈合能力及后期的改建、重塑修复能力较强。因此在行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时,应尽可能做到闭合复位,减少骨膜的切开及剥离,减少对骨折断端血供的破坏,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生物学环境[2]。另外,弹性髓内钉属于中央型内夹板固定,非加压性固定,骨折的复位及稳定性的维持一方面是弹性钉“三点”支撑的结果;另一方面要依靠骨骼周围软组织、肌肉及骨间膜的正常张力与平衡、骨折断端的切开和骨膜的剥离,极可能造成肌肉、骨间膜损伤,从而打破这种平衡,致使骨折移位,影响愈合[3-4]。因此,闭合复位在钛弹性髓内钉技术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尺桡骨的特殊解剖特点及致伤暴力的作用,使得如何实现闭合复位成为钛弹性髓内钉技术的难点及关键点。经皮撬拨技术比较常用[5-6],但对于移位明显的骨折很难找到支点撬拨,且撬拨容易导致断端骨质劈裂及血管神经损伤。本研究将克氏针从桡骨头或尺骨头插入髓腔,作为摇杆控制骨折端的移动,类似于摄影机的摇臂控制摄影机移动,我们称之为“摇杆技术”。本研究 12 例尺桡骨干双骨折患儿,通过克氏针“摇杆技术”均成功实施闭合复位。我们的体会是:① 本方法简便,能有效辅助闭合复位。② 更适用于尺桡骨双骨折中尺骨远 1/3 骨折,其次为桡骨近 1/3 骨折,由于骨折线更靠近尺骨头或桡骨头,克氏针插入髓腔后更容易控制短骨折段的移动。③ 更适用于年龄小、体型偏瘦患儿,此类患儿肌肉及骨间膜力量相对较弱,更容易控制骨折段的移动。④ 操纵原理是 C 臂 X 线机透视下,在脑海内形成需要移动骨折段的空间移位方向,然后以插入的克氏针为摇杆,反方向移动骨折段,一旦复位满意后立即将弹性钉打入骨折端。
作者贡献:王晓盼负责实验设计、手术实施、数据收集整理及论文撰写;吴敏负责手术实施及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做批评性审阅;陈笑天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代秀松负责数据收集整理。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课题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的统计分析及其报道。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BYYFY-2016KY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