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趾近节创面因常伴有骨、肌腱、关节囊或关节外露需行皮瓣修复[1-3],目前临床用于修复此类创面的皮瓣均存在一定不足。例如,远位带蒂皮瓣对供区外观及功能影响较大;游离皮瓣对术者显微外科技术要求高;局部带蒂皮瓣是较好选择,但常用的足背或趾蹼逆行带蒂岛状皮瓣蒂部血管细小,容易发生血管痉挛导致血管栓塞,影响皮瓣成活[4-6]。2017 年 7 月—2020 年 5 月,我们采用携带趾固有动脉斧头状皮瓣修复 9 例第 5 趾近节胫侧创面,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3 例,女 6 例;年龄 20~58 岁,平均 38 岁。单足 7 例,双足 2 例。外伤创面 3 例(3 足),均为重物砸伤,受伤至入院时间分别为 2、2、3 h,合并趾骨骨折 2 例。瘢痕松解术后创面 2 例(2 足)。慢性溃疡 4 例(6 足),病程 7~18 个月,平均 11.5 个月;排除合并糖尿病;创面分泌物培养提示 4 足少量多种细菌生长,2 足无细菌生长;术前加强创面局部换药、控制感染。本组创面范围为 1.5 cm×1.0 cm~2.0 cm×1.0 cm,均合并骨或关节外露。
1.2 手术方法
采用便携式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明确与创面同侧的趾固有动脉存在并血流通畅。根据创面大小、形状设计携带同侧趾固有动脉的斧头状皮瓣,以趾固有动脉走行作为皮瓣中轴线,以皮瓣能完全覆盖创面时趾固有动脉近端可掀起点为旋转点。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大腿中上 1/3 处上止血带充气 50~70 kPa。外伤创面伴趾骨骨折予克氏针固定,创面常规清创;瘢痕及慢性溃疡患者彻底松解瘢痕或切除溃疡,创面彻底止血,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先从皮瓣远端及靠近创面一侧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分离皮下,找到并确认趾固有动脉包含在皮瓣内后锐性分离。然后于对侧切开皮肤,掀起皮瓣向近端继续分离,直至皮瓣转位能完全覆盖创面为止;止血带放气,明确血运良好后转位覆盖创面,皮瓣底部放置皮片引流。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 2.0 cm×1.0 cm~2.5 cm×1.5 cm。供区予腹股沟全厚皮片移植修复。
术后抬高患肢以利消肿,第 2 天拔除引流皮片,防止皮瓣蒂部受压影响血运。足趾术区术后 14 d 拆线,骨折愈合后拔出克氏针。
2 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1 个月,平均 11.5 个月。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皮瓣外观不臃肿,慢性溃疡患者无溃烂复发。足趾外形满意,不影响穿鞋及走路。供区无明显瘢痕及功能障碍。见图1。

a. 右足术前创面;b. 术中切取携带同侧趾固有动脉的斧头状皮瓣;c. 右足皮瓣修复术后即刻;d. 右足术后 6 个月外观
3 讨论
斧头状皮瓣是一种局部旋转推进皮瓣,早期主要用于头面部中小创面的美容修复,之后经过改良在临床广泛应用[7]。我们在传统斧头状皮瓣基础上进一步改良,携带足趾创面同侧趾固有动脉,使该皮瓣具有局部旋转皮瓣的便捷性及轴形皮瓣的可靠性。该皮瓣具有以下优点:① 趾固有动脉位置相对恒定且浅表,解剖相对容易;② 皮瓣携带趾固有动脉,血供更可靠,提高了手术成功率;③ 与足背趾蹼区逆行带蒂皮瓣以及游离皮瓣相比,该皮瓣切取创伤更小,手术难度更低,术后护理简单;④ 供、受区位置邻近,创面修复后色泽、质地及厚度与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⑤ 术中患者无需更换手术体位。
但是该皮瓣也存在不足:① 需携带一侧趾固有动脉,若对侧趾固有动脉损伤或闭塞,则不能选择该皮瓣,以免影响趾端血运;② 可修复创面面积较小,若创面超过 2.0 cm×1.5 cm 时常伴有同侧趾固有动脉损伤,增加皮瓣坏死风险;③ 溃疡创面邻近趾固有动脉时,因慢性炎症刺激导致局部组织水肿累及血管,存在皮瓣坏死风险;④ 供区需植皮修复,对供区感觉、质地有一定影响。
手术注意事项:① 慢性溃疡创面应首先注意是否属于糖尿病足创面,若为糖尿病足创面,需先控制血糖,同时控制局部感染。② 针对伴局部甚至深在感染创面,需取创面分泌物培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更换敏感抗生素,待感染控制后再行皮瓣修复,以提高皮瓣成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③ 皮瓣面积应略大于创面,防止与受区缝合时张力过大影响皮瓣血运。④ 创面准备要充分,但应注意勿损伤创面旁趾固有动脉,止血应彻底,术后放置皮片引流。⑤ 皮瓣切取时从远端及靠近创面一侧开始,以便明确趾固有动脉包含在皮瓣内,并注意锐性分离,防止暴力牵连损伤趾固有动脉。皮瓣远离创面一侧切口长度应足够,防止勉强转位覆盖后因张力过大影响皮瓣血运。
综上述,携带趾固有动脉的斧头状皮瓣切取简单,血供可靠,术中无需变换手术体位,术后护理方便,修复后皮瓣质地、外观好,是修复第 5 趾近节胫侧创面的理想方案之一。
作者贡献:游兴、张驰、陶科融负责数据收集及论文撰写;刘野、罗昭和负责搜集随访资料;杨海燕、孙广峰对稿件知识性内容进行批评性审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课题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报道。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20190123)。
足趾近节创面因常伴有骨、肌腱、关节囊或关节外露需行皮瓣修复[1-3],目前临床用于修复此类创面的皮瓣均存在一定不足。例如,远位带蒂皮瓣对供区外观及功能影响较大;游离皮瓣对术者显微外科技术要求高;局部带蒂皮瓣是较好选择,但常用的足背或趾蹼逆行带蒂岛状皮瓣蒂部血管细小,容易发生血管痉挛导致血管栓塞,影响皮瓣成活[4-6]。2017 年 7 月—2020 年 5 月,我们采用携带趾固有动脉斧头状皮瓣修复 9 例第 5 趾近节胫侧创面,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3 例,女 6 例;年龄 20~58 岁,平均 38 岁。单足 7 例,双足 2 例。外伤创面 3 例(3 足),均为重物砸伤,受伤至入院时间分别为 2、2、3 h,合并趾骨骨折 2 例。瘢痕松解术后创面 2 例(2 足)。慢性溃疡 4 例(6 足),病程 7~18 个月,平均 11.5 个月;排除合并糖尿病;创面分泌物培养提示 4 足少量多种细菌生长,2 足无细菌生长;术前加强创面局部换药、控制感染。本组创面范围为 1.5 cm×1.0 cm~2.0 cm×1.0 cm,均合并骨或关节外露。
1.2 手术方法
采用便携式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明确与创面同侧的趾固有动脉存在并血流通畅。根据创面大小、形状设计携带同侧趾固有动脉的斧头状皮瓣,以趾固有动脉走行作为皮瓣中轴线,以皮瓣能完全覆盖创面时趾固有动脉近端可掀起点为旋转点。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大腿中上 1/3 处上止血带充气 50~70 kPa。外伤创面伴趾骨骨折予克氏针固定,创面常规清创;瘢痕及慢性溃疡患者彻底松解瘢痕或切除溃疡,创面彻底止血,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先从皮瓣远端及靠近创面一侧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分离皮下,找到并确认趾固有动脉包含在皮瓣内后锐性分离。然后于对侧切开皮肤,掀起皮瓣向近端继续分离,直至皮瓣转位能完全覆盖创面为止;止血带放气,明确血运良好后转位覆盖创面,皮瓣底部放置皮片引流。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 2.0 cm×1.0 cm~2.5 cm×1.5 cm。供区予腹股沟全厚皮片移植修复。
术后抬高患肢以利消肿,第 2 天拔除引流皮片,防止皮瓣蒂部受压影响血运。足趾术区术后 14 d 拆线,骨折愈合后拔出克氏针。
2 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1 个月,平均 11.5 个月。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皮瓣外观不臃肿,慢性溃疡患者无溃烂复发。足趾外形满意,不影响穿鞋及走路。供区无明显瘢痕及功能障碍。见图1。

a. 右足术前创面;b. 术中切取携带同侧趾固有动脉的斧头状皮瓣;c. 右足皮瓣修复术后即刻;d. 右足术后 6 个月外观
3 讨论
斧头状皮瓣是一种局部旋转推进皮瓣,早期主要用于头面部中小创面的美容修复,之后经过改良在临床广泛应用[7]。我们在传统斧头状皮瓣基础上进一步改良,携带足趾创面同侧趾固有动脉,使该皮瓣具有局部旋转皮瓣的便捷性及轴形皮瓣的可靠性。该皮瓣具有以下优点:① 趾固有动脉位置相对恒定且浅表,解剖相对容易;② 皮瓣携带趾固有动脉,血供更可靠,提高了手术成功率;③ 与足背趾蹼区逆行带蒂皮瓣以及游离皮瓣相比,该皮瓣切取创伤更小,手术难度更低,术后护理简单;④ 供、受区位置邻近,创面修复后色泽、质地及厚度与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⑤ 术中患者无需更换手术体位。
但是该皮瓣也存在不足:① 需携带一侧趾固有动脉,若对侧趾固有动脉损伤或闭塞,则不能选择该皮瓣,以免影响趾端血运;② 可修复创面面积较小,若创面超过 2.0 cm×1.5 cm 时常伴有同侧趾固有动脉损伤,增加皮瓣坏死风险;③ 溃疡创面邻近趾固有动脉时,因慢性炎症刺激导致局部组织水肿累及血管,存在皮瓣坏死风险;④ 供区需植皮修复,对供区感觉、质地有一定影响。
手术注意事项:① 慢性溃疡创面应首先注意是否属于糖尿病足创面,若为糖尿病足创面,需先控制血糖,同时控制局部感染。② 针对伴局部甚至深在感染创面,需取创面分泌物培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更换敏感抗生素,待感染控制后再行皮瓣修复,以提高皮瓣成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③ 皮瓣面积应略大于创面,防止与受区缝合时张力过大影响皮瓣血运。④ 创面准备要充分,但应注意勿损伤创面旁趾固有动脉,止血应彻底,术后放置皮片引流。⑤ 皮瓣切取时从远端及靠近创面一侧开始,以便明确趾固有动脉包含在皮瓣内,并注意锐性分离,防止暴力牵连损伤趾固有动脉。皮瓣远离创面一侧切口长度应足够,防止勉强转位覆盖后因张力过大影响皮瓣血运。
综上述,携带趾固有动脉的斧头状皮瓣切取简单,血供可靠,术中无需变换手术体位,术后护理方便,修复后皮瓣质地、外观好,是修复第 5 趾近节胫侧创面的理想方案之一。
作者贡献:游兴、张驰、陶科融负责数据收集及论文撰写;刘野、罗昭和负责搜集随访资料;杨海燕、孙广峰对稿件知识性内容进行批评性审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课题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报道。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20190123)。